
农村结婚常说的“闹洞房”的来历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叫“闹洞房”?
大家好!我是《农家阿富》欢迎大家的关注!
有关于闹洞房也是由来已久的事情,据说还有辟邪之说。在新婚夫妇结婚的当天晚上,由于婚房是新建或者很久未住人的房子,里面有怪兽,会在***十分出来食人肉,因此他们会在这天晚上让亲朋好友来到婚房,说说笑笑,嬉戏打闹来驱赶怪兽。果然到了***十分怪兽真的被驱赶走了,大家平安无事,新郎新娘也度过了新婚之夜,从这以后被人们广为流传。
传至现在脑洞房已是喜庆热闹的意思,好像新婚之夜没人来闹洞房这个婚没结是的。古嘻嘻笑笑打打闹闹烘烘新房热热闹闹,这就是脑洞房吧!
农村结婚常说的“闹洞房”的来历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叫“闹洞房”?
说起闹洞房,这可是不少70后、80后心中最深刻的记忆。那时闹洞房在农村里还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习俗,也有非常多的讲究。并不像现在,随着文化的缺失、地域的隔阂,慢慢的沦为了一个形式。新郎与新娘的婚房往往远离诸多的亲戚,再也不像农村里那般热闹,而闹洞房慢慢也开始淡去。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在一些农村中,闹洞房也越来越低俗化,随着网络的曝光,我们几乎频繁的发现一些不好的***。在闹洞房的过程中,不仅对新郎造成了伤害,甚至还有人会对伴娘上下其手,这样的性质也是颇为的恶劣。闹洞房作为一个传统的习俗,绝不是低俗的理由。
言归正传,闹洞房的来历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闹洞房的来历五花八门,而以考古学的文献记载来说,最可信的还是以下说法。相传在周朝以礼治理国家的时候,把结婚看做是一件幽阴之礼,而相对应的,大家也就不能进行歌舞等方式庆祝。因此在秦汉之前,结婚都是一件偷偷摸摸的事情。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见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大张旗鼓的结婚,其实那都是错误的。
《礼记·郊特牲》云:“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婚礼不贺,人之序也”
这句话说的便是结婚是幽阴之礼,是不能道贺的,这是有助于维护人世间的秩序。
可到了秦汉时,当时的人们爱好便是歌舞,无论是秦朝还是汉朝,人们都能歌善舞。而所谓的“靡靡之音”虽然是个贬义词,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们生活的改变。而此时,结婚这样的大事怎么能不大张旗鼓的进行庆祝呢?
可一些遵循旧法的县令,还是不允许人们庆祝婚事。而这样一来,矛盾便产生了。到了汉宣帝在位的时候,颁布了一条诏令,便是以政令的方式,规定婚事要进行庆贺。
汉宣帝五凤二年八月,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勿行苛政。”
在此之后,结婚时要相互庆祝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而随之产生的便是闹洞房的习俗了。而闹洞房的来历则是产生于一则带有鬼怪传说的神秘故事。
相传,紫微星下凡的时候,遇上了一支前去迎亲的队伍,而在队伍的末端居然有一名披麻戴孝的女子。紫微星自然知道,这是魔鬼要作恶。而当队伍到了新娘家后,女子果然偷偷躲进了新房之中,想要在两人同房时将新娘取而代之。
当二人拜过天地,想要入洞房时,紫微星拦住了两人,并说明房内有魔鬼。众人自然大惊,不知要怎么是好。而紫微星此时便出了一个主意,他知道魔鬼最怕人多,于是便安排宾客在厅内大声说笑。最终,在熬到五更的时候,那名女魔鬼撑不住逃跑了。而这便是闹洞房的来历了。
那么为什么要叫闹洞房呢?
其实闹洞房的意思很好理解,便是要让洞房热热闹闹的。这也是与古人的婚嫁习惯有关系的。在很多朝代,新郎新娘之间都是媒妁之言所牵头的,这样一来也就缺少了婚前的交流。不乏有些新人,在结婚时才见上了第一面。这样一来,婚房内自然也就需要***用一定的方式来活跃气氛,而这些让新人彼此配合着去完成的任务,也就帮助他们更快的进入到夫妻生活之中。
但是到了现代,闹洞房已经没有太大实际的意义了,更多的是为了讨个彩头,求个开心、热闹。像那些将新郎捆在电线杆上,用灭火器喷洒的做法,也是过于低俗。传统文化不应该成为低俗的借口,为了保护这些文化,我们更应该强力的打击低俗,文明婚闹。
闹洞房在古代还有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的说法!在古代是先由小姑送灯,早早抱学生。送罢灯,无论长辈、平辈、小辈,聚在新房中,祝贺新人,戏闹异常,多无禁忌,有“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无论如何喧闹,主人不得恼怒,愈闹愈发,越闹越喜。再后来闹洞房,多是向新娘提各种难题,让其回答,文明礼貌,妙趣横生。也有的对新娘戏弄,伴娘常代新娘受一半,为***戏弄,常以糖果抛撒闹房人。现如今,闹洞房已经多出了好多游戏,而且由于我国地方广阔,不同地域的闹洞房习俗也不一样,到其目的都是祝贺新人喜结连理。为什么会有闹洞房呢,我想是不是也有这个原因呢,因为古代结果的新人大多是结婚前都没有见过面的,就算见过的也是很少,为了让新人结婚这天免去尴尬顺利洞房,所以亲朋好友就以这种方式来祝贺他们也让新人在游戏中慢慢变得亲密。
暴打新郎,恶搞公婆,这婚礼旧习该改改了
闹洞房习俗各地迥异。一般是在迎亲的当天晚进行,讲究“新媳妇三天没大小”,无论长辈、平辈、小辈,聚在新房中,祝贺新人,戏闹异常,多无禁忌,有“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
“闹洞房”的习俗由来已久。周代以前,结婚仪式并不热闹。《礼记·郊特牲》云:“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婚礼不贺,人之序也”。直到汉初,有些地方官吏囿于周礼,也禁止人们在婚礼时相贺。到了秦汉这样热衷享乐的时代,婚礼不贺的状况并没持续下去。到汉宣帝五凤二年八月,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这是我国首次以政令的形式对婚礼不贺习俗的终结,从此婚姻相贺便逐渐传袭下来。
闹完洞房,便是“铺床”。 床铺由长辈或姑嫂给铺,南北讲究不同。整理床铺,乘机在被子下面抛洒核桃、大枣、花生,边铺边道:“早生贵子”“和和美美”之类的吉祥祈福。最后铺床人将闹洞房看热闹的人撵出新房,让新婚夫妇早早安歇。
洞房花烛夜,长夜燃明灯,新娘开柜,新郎试鞋,夫妻对话,做入眠的准备工作。这时宾客亲朋没闲着,还有一个“听窗”的环节。一般是姑嫂子侄在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私房话,若得其一言半语,成为第二天人们的谈资。至此,婚礼算是大功告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陇中一带闹洞房压轴的节目是“新媳妇点烟”。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从新媳妇那里拿一支烟,让新娘子吸着烟,递给要求点烟的人,一些青年人最“下作”的动作,就是要求新娘子以嘴递烟,趁机亲新娘子[_a***_],惹得大家哈哈一乐。新娘子点烟可是要收钱的哦。
闹洞房,无论如何喧闹,主人不得恼怒,愈闹愈发,喜可加倍。这时候的闹洞房,多是向新娘提各种难题,让其回答,文明礼貌,妙趣横生。
不知何时,“闹洞房”习俗变味。一些地方的年轻人,“闹洞房”时事先准备老鼠等异物,乘新娘子不备,迅速灌入新娘子的领口,以求脱衣服出丑,甚至出现咸猪手进入新娘子裤腰、领口乱摸的状况,谓之“浑水摸鱼”。更甚者,当着新娘子的面,对新郎暴打,让新娘子扑身相救。新娘子害羞扭捏之时,新郎已是苦不堪言。
还有一些地方,风行“整饬公婆”的风俗。新娘子娶进门,公婆要过的第一关是“迎新进门”:事先将公婆化喜剧丑角妆,找来一辆人力车,新娘子坐在车上,让公婆彩妆拉车,命新人手执鞭子,口喊赶牲口的指令,一直拉进家门。甚至让公公跪在地面上当驴,让新媳妇骑在公公背上进门,越闹越玄乎。
常有因闹洞房过分给新郎新娘带来身心伤害,甚至导致新娘、新郎受伤、瘫痪、新郎被当场打死的意外,婚事变成丧事。
这样闹洞房就超过了限度,成为婚礼新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