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宝藏”火了,原因为何?
《国家宝藏》现在已经两期了,第一期故宫博物院,第二期是湖北博物馆。大家对这六件文物的反馈意见非常好。应该承认,把一件文物讲得活灵活现、让大家都喜欢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怎么样把厚重的历史与当代流行的一些文化结合起来,让大家喜欢上这些文物、想知道它们的背景(知识),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就做得非常好。抓住了重点,把每件文物的历史背景、现在的情况以及当下中国的价值观结合在一起,收视率非常高。
至于它为什么火了,自然是有原因可寻。这档节目不单单是就文物而论文物,而是讲到了文物的前世今生,串连起了文物与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开启了解读中国古代文化宝藏的新路径。
当然,就文物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我们可以挖掘得比节目短短的九十分钟中呈现的更加深刻。就拿越王勾践剑举个例子:
看过《国家宝藏》第二期节目的人可能都已经了解了,这把剑是楚国贵族拥有的越王勾践的一把宝剑。中国古代铸剑文化的最高峰其实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青铜剑的铸造是需要技术的,经过工匠铸造,它才能成为能够防身、保卫自身乃至刺杀他人的武器。其中,铸铜的技术要求是比较高的。节目中段奕宏看到这把宝剑很短,有点惊讶啊。其实平心而论,如果看看周代的剑以及商代所谓的剑,就会认识到商周两代青铜铸剑的技艺还是非常落后的。所以,春秋时期能铸造出来的最长的剑就跟现在的匕手差不多,而相较于商周两代的匕首剑,越王勾践剑已经算是非常长了。
我们在《史记》中还可以看到:发生于越王勾践剑铸造两百多年之后的荆轲刺秦王,这个时候中国的武器铸造、尤其是宝剑铸造又上了一个台阶,当时的剑要比越王勾践剑长得多。从记载中可以得知,当时荆轲拿出匕首准备刺杀秦王,秦王没办法绕着柱子跑,同时想拔自己的剑——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太长了!
(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史记·刺客列传》)
如果秦王用的是两百年前的越王勾践剑,这个长度,估计他“唰”地就***,然后直接就把荆轲给“咔嚓”了。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随着中国铜剑铸造技术的提高,剑的长度是越来越长。
但是,到了汉代,包括之后的三国,铸剑业反而开始衰落了。之前(考古中)我们发现的很多的宝剑不仅是防身,甚至是战争中都能使用。像秦兵马俑中出土的,很多都是实战中用上的,但是越来越往后而剑的使用价值就越来越低了。
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长兵器逐渐地取代了宝剑成为战争中步兵的重要武器。而剑呢,退居二线,成为了一种防身的武器。但这并不是说剑在中国历史上就彻底地消失了、成为一种装饰,成了所谓的君子之剑,就是君子佩戴的一种装饰,并不是这样。
两边开刃的剑逐渐衰落了,但是呢,一边开刃的刀,这类的武器剑,还在茁壮地成长中。汉代有所谓的铜环刀(后来有铁制的),到了曹魏时期又有了所谓的百炼钢铸成的刀,甚至到了唐代,可能有些人知道所谓的陌刀、唐大刀,后来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将其改造就成了日本刀具。这些都说明了一点:中国的古代的铸刀业,包括以刀作为一种近战武器,它的历史、它作为真正的武器的寿命要比宝剑长远。
在西方来说,无论剑和刀,其实它们在英文中都是一个词,sword,就是剑的意思,只不过是两面开刃还是一面开刃。但在中国,剑和刀是分开了。
但是,中国唐代之后,就很少听到有所谓的“用剑”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事情,但是刀还一直存在。
所谓的剑用于格斗,大家知道的都是武侠小说中,还有乱七八糟的(兵器),像屠龙刀、倚天剑啊。其实在真正的战场上,当你拔出一把剑,当你靠近敌人之前,估计早被长枪、长矛戳成了蜂窝。
但是,刀作为一种武器还是延续下去了,直到明代。进入明代后,(沿海)受了倭寇的骚扰,日本的那些拿着武士刀的一帮落没武士,他们对于长兵器有相当强的抵挡技巧,所以我们的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戚继光,他学习了日本的刀法,改良,造出了中国式的长刀,这种长刀后来演化成了所谓的苗刀。
这里说的苗刀并不是指苗族人发明的刀,而是说刀细长如春天长出的苗,树苗,所以称之为苗刀。
就像电影《绣春刀》里,周一围饰演的丁磊,他的武器就是一把长苗刀:
大概,乾隆同志想表现出来的海纳百川不仅包括瓷器,所以他又是铸剑、又是编纂《四库全书》、还有万国来朝图……各种搞事情:
到了近代,随着火器的诞生,无论是刀还是剑都逐步地退出了战争的一线。只不过在一些罕见的战例中,比如长城保卫战中的大刀队,在这种情况下刀具还能扮演惊现的一些角色。但是总的来说,尤其到了四九年之后,无论是刀还是剑,作为建制性的兵器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这种有刃的兵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留下了非常浓厚的一笔。直到现在人们还会为武侠***、各种电视剧中还有刀光剑影、噼里啪啦的场景而津津乐道。
刀和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它的实战历史已经结束了,但是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依然活在当代中国文化之中。
例如,早十年,武侠在国内***世界中占了大比例,大热的电影、电视剧、***……都少不了刀剑与打斗:
by Pansesus
头条号:明白人,手更原创、长期更新,讲述中外古今人文趣事,欢迎关注,期待互动~
《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第四季度重磅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央视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
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
除此之外,《国家宝藏》还通过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电视化语言的呈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不仅是一件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用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力图对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梳理与总结,与观众在一眼万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
《国家宝藏》制片人于蕾说:“我们要让观众感觉到文物像历经风雨的人,是有性格和生命的,它们不仅代表我们民族的性格、价值观,还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
《国家宝藏》让静止的、沉睡的,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实话讲我预料《国家宝藏》能火,但没想到能火到如此地步,这甚至令我怀疑,是不是我身处文博圈,视野与大众已经不同。不过看到悟空问答上这么多网友的积极提问与热情作答,我想,这个节目初衷的达到了:通过国家级电视台,让文物真的在万千百姓中“活起来”。
炫酷的舞美、明星的加持,这些成就一部综艺的元素我想我无须赘言,我只是从一名文博人的角度,谈谈《国家宝藏》的不同。文博是个小众行业,与央视这样的大平台联手,也不是家常便饭一般,央视爸爸主动垂青这个领域,花大力气原创这样一档节目,这是文博行业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不过话说回来,文博与电视的组合也绝非前所未有,《探索·发现》等文博类纪录片激励了一代代考生报考考古文博专业,《鉴宝》类节目至今仍然不乏观众,甚至在《国家宝藏》19:30播出前,CCTV2还有一档名为《一槌定音》的鉴宝节目正在播出。
可以看出,虽然都是文博主题,但是不同节目关注、切入文博的角度还是迥然不同,《探索·发现》立志于使观众获得准确、深入的文博知识,《鉴宝》类节目看重的是文物的经济价值所带给观众的悬念感,这些节目自然有他们各自的受众,但坦诚讲,他们的定位仍然有些偏窄。这也让文博人与电视人思考,用什么角度讲文物,才能够为全国的电视观众所认同、喜爱,换言之,文物在当今中国,对于全国人民而言,它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
我以为《国家宝藏》找寻到了上面问题的答案。文物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它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过一段厚重的历史,其中有代代相传的智慧,永不言败的志气,傲视群雄的辉煌……文物,代表着中华民族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一种切实的血脉,它流淌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体之中。《国家宝藏》并没有介绍复杂的文物知识,而是通过小品、***访、视频等,将国宝的精神内核萃取,并用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观众从中感到“不悔今生入华夏”,我想就是通过这个节目,与凝聚文物之上的精神形成了共鸣吧。
《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告诉我们文博人,其实现在的中国人不仅不对自己的历史漠然,甚至非常渴求文化认同感,在“当文物活起来”的语境下,这种需求,是可以也应该满足的。
常言道,乱世黄金,盛世收藏。
所谓乱世黄金,很好理解,在兵戎相见的乱世,人命都是朝不保夕,作为***体现的纸币分分钟有被废的可能,所以纵使再多的银行存款,也没有放在手上的硬通货“黄金”来的踏实,跑路的时候也容易携带,基本十根大黄鱼就可以到国外吃香的喝辣的了。
而盛世收藏,理解起来也不难,[_a***_]下太平之时,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总想把老物件老传统,老文化都拾起来,而文物收藏便是一个非常良好的载体,同样也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如今便是在这样的时期,改革开放了几十年,硕果累累,人们有强烈的学习历史,熟知文物的需求,加上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博类节目横空出世,很容易就会成为众人的关注对象,可以这样说,它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对的地方,同时国家宝藏一改以往冷冰冰的平铺直叙的讲述历史,而是动用了全新的声光电,请了最知名的流量明星前来站台,有心的编剧又根据文物的特点把有意思的历史故事用舞台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还邀请了全国著名的博物馆馆长前来讲解专业的文物知识和其历史背景,这样的节目又看明星又学知识,您说,这样的栏目怎么可能不火呢?